银发学游:上海长者用脚步丈量世界的终身课堂
2025-04-18
4
在莱茵河畔的古老酒庄里,72岁的孙志强夫妇正用流利的德语与庄主畅谈葡萄种植技艺。这对来自上海的银发伉俪,将上海老年大学德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,化作穿越欧陆的文化通行证。这正是上海创新推出的"银发趣学游"项目带来的生动场景——让老年教育突破教室围墙,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学习坐标。
语言为桥:退休生活的破圈之旅
"Guten Tag!(你好)"在科布伦茨的市集上,孙志强这句地道的问候让德国摊主惊喜不已。三年前,这位退休翻译和妻子林文琴走进上海老年大学德语班时,未曾想到古稀之年还能开启人生"第二外语"。林文琴展示着手机里斯特拉斯堡的建筑照片:"导游带我们走进《马赛曲》诞生的阁楼,那种触摸历史的感觉,和普通旅游完全不同。"
这种"学游相长"的体验,正是上海市《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的创新实践。项目打破传统游学模式,通过"语言学习+文化探访"的深度结合,让长者从观光客变身为文化使者。在法国小镇的餐馆里,当店员用中文问候时,老两口即兴跳起的交谊舞,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温馨注脚。
移动课堂:邮轮上的文化盛宴
北外滩码头,"招商伊敦号"邮轮化身为漂浮的大学。67岁的朗诵艺术家彭堤与丈夫杨元道,在这座移动课堂里重拾学生身份。图书馆里泛黄的航海日志、影院放映的登山纪录片、中庭回荡的古典乐,构建起多维学习空间。最令他们难忘的是法餐烹饪课,"原来迷迭香的用法与地中海气候相关",杨元道感慨,"连灶台都成了知识讲台"。
项目独创的"三阶教学体系"在校内夯实基础,通过19门大师课培养兴趣,最终在实地考察中完成知识转化。维京游轮中国区办公室的欧洲艺术史讲座、教育电视台的非遗手工艺工坊,形成"理论-实践-分享"的完整闭环。已制作的7部专题片触达50万观众,实现"从屏幕到实地"的教育渗透。
生态共建:老龄化社会的新解法
在2025年项目升级发布会上,"康养学游智友团"的成立引发关注。这个由10领域专家、文旅企业、教育机构组成的联盟,正在构建"教育+文旅+康养"的银发经济生态圈。上海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:"我们要让学习成为长者探索世界的罗盘。"
如今,黄浦江畔的这场教育实验已泛起涟漪。从邮轮甲板上的读书会到古城街头的文化考察,银发学员们用行动证明:衰老不是成长的终点,而是另一种出发。正如彭堤夫妇在分享会上动情所言:"二十五年的婚姻,十五天的学游,课堂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永葆好奇的人生态度。"在这幅"老有所学、老‘游’所乐"的新图景里,上海正为中国式养老提供充满活力的城市样本。
友情提示:
回复评论,系统自动显示课程详细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