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视角下的健康基石:气血、经络与脾肾调养
中医专家刘贵军与主持人小宋围绕"人体健康三大基石——气血足、经络通、脾肾强"展开探讨。刘贵军结合临床经验与经典方剂,解析了"气"对人体健康的核心作用,并重点介绍了中医补气名方"四君子汤"的应用逻辑。
一、气的本质与作用
刘贵军提出:"气为生命之本,人之一生一气而已。"中医理论中,"气"包含三部分:
- 元气:先天之气,源于肾,是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。
- 水谷之气:通过饮食由脾胃运化生成。
- 清气: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氧气。
三者融合形成"阳气",推动血液运行,维持脏器功能。
气不足的典型表现:
- 胃气虚: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胀乏力。
- 肝气虚:疲劳盗汗、胁痛消瘦。
- 肾气虚: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。
刘贵军强调:"气足血旺经络畅,脏腑强壮百病消",若未辨明气虚本质,盲目用药难以见效。
二、经典方剂:四君子汤的逻辑与应用
针对主持人提到的"老母亲30年顽疾用四君子汤缓解"案例,刘贵军解析:
方剂来源:
- 出自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理中汤,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改良后定名。
- 由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四味药材组成,主攻脾胃气虚。
核心作用:
- 人参补元气,白术健脾燥湿,茯苓利湿安神,甘草调和药性。
- 适用于面色萎黄、气短乏力、食少便溏等脾胃虚弱症状。
灵活加减:
- 央视科教频道专家指出,需根据个体差异调整:
- 肥胖者加陈皮、荷叶利湿降脂。
- 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(焦神曲、焦麦芽、焦山楂)消食开胃。
- 体虚消瘦者配伍黄芪、升麻补中益气。
- 央视科教频道专家指出,需根据个体差异调整:
刘贵军强调:"方剂是基础,活学活用才是关键。"需结合患者体质、病程动态调整,而非照搬原方。
三、中医调养的四大基础方
除四君子汤外,刘贵军提出人生"四大必用方":
- 补血第一方:四物汤(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)。
- 化瘀第一方:逐瘀汤(桃仁、红花、赤芍等)。
- 脾肾同调方:健脾壮腰方(未公开具体组成,需辨证施治)。
他引用《黄帝内经》观点:"五脏受损百病生",强调气血双补、脾肾同调是祛病延年的核心逻辑。
四、专家提示与注意事项
辨证施治原则:
- 任何方剂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套用。
- 如央视专家所言:"药物加减需请教医生,不可一概而论。"
生活习惯配合:
- 饮食规律、适度运动、情绪管理是气血调养的基础。
- 避免过度依赖药物,需重视日常养护。
科学理性看待:
- 中医方剂效果因人而异,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综合判断病情。
结语
中医理论强调"治未病",通过调养气血、疏通经络、强健脾肾实现整体健康。四君子汤等经典方剂凝聚古人智慧,但其应用需遵循科学、个性化的诊疗原则。正如刘贵军所言:"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,但病根未明,药石难灵。"唯有辨证求因、知行合一,方能发挥传统医学的真正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