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虚假宣传的核心套路
“权威背书+情感捆绑”双重话术
以但汉雄、刘贵军为代表的所谓“名医”,通过电视节目、微信群直播等方式塑造专业形象,声称人参补膏为“《本草纲目》古方”“国家红色0TV认证产品”,甚至谎称出口国外专供首脑。实际该产品仅获批为国药准字Z42021598的普通补益类中成药,并无治疗功能。
“免费福利”诱骗消费闭环
通过“免费听课领红包”“有奖旅游”等形式吸引老年人参与活动,随后以“不买产品不能继续听课”“不消费无礼品”等胁迫话术施压。部分受害者反映,群主会将未购药者踢出交流群,切断信息渠道5。二、受害群体与产品危害
高价暴利与无效风险人参补膏单疗程售价高达10800元,但多名受害者服用后出现血糖飙升、血压不稳等不良反应。产品成分检测显示含大量麦芽糖,疑似以食品冒充药品。类似手法在武汉德汉堂大药房销售的“灵芝益寿胶囊”中亦有体现,该产品同样宣称治疗三高、心脑血管疾病,实际未获药监局批准。
系统化“洗脑”产业链
武汉同济名医中心及其关联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运作:线上:利用“仁心说医”等社群发布伪造的成功案例;
线下:在实体店营造“无常规药品陈列”的特殊场景,仅针对老年人定向预售高价产品37。
三、监管缺失与维权困境
投诉渠道形同虚设青山区市民曾9次致电市监局举报德汉堂大药房,均未获回应;监管部门现场检查时,涉事药店已提前转移产品逃避查处3。此类现象与江苏张家港、青岛等地曝光的保健品诈骗案如出一辙,暴露出基层执法主动性不足67。
法律定性争议
尽管北京法院已对类似“鲜人参膏”虚假宣传案判决“退一赔三”,但多数老年人因举证困难、诉讼周期长而放弃维权。诈骗团伙利用“食品”与“药品”的监管模糊地带,规避刑事打击8。四、社会警示与行动呼吁
此类案件揭示出老年健康产业的三重黑洞:信任黑洞:冒用公立医院名号(如“同济名医中心”)伪造资质;
技术黑洞:以小鼠实验数据偷换临床疗效概念8;
伦理黑洞:利用老年人对“御医秘方”“国药传承”的朴素情感实施精神控制47。
当前亟需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,对健康讲座、社群营销等灰色地带实施动态监控,同时完善“食药同源”产品的宣传规范,从源头遏制虚假健康神话的滋生。
但汉雄个人资料及单位信息
一、教育背景与学术职务
学术职称: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、主任药师,国家执业药师,中华医学会、中国药学会、中国药理学会资深会员。
研究领域: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药理研究,曾任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。
晋升经历:199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,2004年晋升主任药师,2005年晋升教授;曾担任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及实验中心主任。
二、社会职务与行业影响力
机构领导:湖北李时珍中医药研究院院长,国医大师唐祖宣的学术传承人。
行业顾问: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及中医养生委员会特聘专家1。
学术成果:在《中草药》《中国药理学学报》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,研究方向涵盖中药材药理与临床应用。
三、商业关联与企业任职
核心企业
武汉百年长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:担任法定代表人、执行董事兼总经理,持有该公司50%的最终收益股份。
但汉雄(武汉)医药有限公司:成立于2011年,注册地位于武汉市江汉区,主营药品批发零售、医疗器械销售等业务,法定代表人为何树明(但汉雄未直接担任职务)。
间接投资与合作伙伴
参股企业:间接持股湖北保康灵大药房有限公司(5%)、北同优品(湖北)健康科技有限公司(4.75%)等。
商业网络:与王全华、刘辉军等10人存在公开商业合作关系,涉及药品销售、健康管理等领域。
四、综合评述
但汉雄的职业身份呈现“学术+商业”双重特征:
学术权威性:依托高校教授身份及中医药研究背景,塑造专业公信力。
商业扩张性:通过控股、参股企业布局药品零售、健康管理等产业链,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商业网络。
武汉同济名医中心“但说食话”养生骗局深度调查
——从“名医背书”到“天价秘方”的老年健康陷阱
一、欺诈模式:披着“食疗”外衣的精准话术
伪造权威背书,虚构“御医传承”
武汉同济名医中心以但汉雄教授(湖北中医药大学原副院长)为宣传核心,利用其“国家执业药师”“李时珍研究院院长”等头衔,将普通食品包装成“皇家古方”。例如,宣称“人参补膏”是《本草纲目》失传秘方,含有“99种名贵药材”,实际成分检测显示其主要为麦芽糖及廉价中药材。
情感操控与健康焦虑制造
通过“免费健康讲座”“名医一对一咨询”吸引老年人参与,以“关心健康”为名建立信任后,利用老年人对慢性病、癌症的恐惧心理,暗示“不服用产品会加速病情恶化”。部分受害者称,推销人员会刻意强调“子女不孝”“不花钱治病就是拖累家人”等话术施加心理压力。
利益诱导与闭环洗脑
采用“先赠后卖”策略:初期赠送鸡蛋、米油等小礼品,后期以“限时特惠”“仅限会员内部供应”为由,将成本不足30元的普通食品标价3980-10800元/疗程。若老年人犹豫购买,则通过微信群内伪造的“康复案例”和群友“现身说法”进一步施压。
二、运作链条:从“线下会销”到“线上社群”的灰色网络
线下实体店的隐蔽布局
武汉同济名医中心关联的实体药店(如武汉德汉堂大药房)采取“无常规药品陈列”模式,仅对参与过讲座的老年人开放,店内摆放大量“御用秘方”“古法炮制”等虚假宣传物料。销售人员利用老年人对正规药店的信任,谎称产品“由同济医院专家团队研发”。
线上社群的系统化操控
建立“仁心说医”“古方养生学习群”等微信群,每日推送但汉雄等“名医”录制的养生视频,内容混杂中医理论与伪科学概念(如“细胞修复”“排毒延寿”)57。群管理员对质疑者实施踢群、禁言,仅保留“积极反馈疗效”的账号,营造虚假口碑56。
跨区域流动规避监管
诈骗团伙在武汉江汉路、青山区等地频繁更换活动场地,采用“讲座-销售-撤离”模式,单场活动不超过3天。当受害者投诉时,涉事场地已人去楼空,监管部门难以取证。
三、社会危害:健康与财产的双重掠夺
健康风险集中爆发
多名受害者反映,服用“人参补膏”“延年益寿丸”后出现血糖飙升、血压失控等症状。医学专家指出,此类产品未经过临床验证,违规添加不明成分可能干扰正规药物治疗。
养老资金大规模流失
根据公开案件数据,单起骗局涉案金额可达1.4亿元(镇江案)至数亿元(武汉江汉路案),受害者人均损失1.5-5万元,部分老年人甚至抵押房产购买“疗程”。
信任体系崩塌
诈骗分子冒用“同济医院”公立品牌,导致部分老年人对正规医疗机构产生抵触情绪,延误疾病治疗时机。
四、监管漏洞与治理困境
执法滞后与取证困难
青山区市民曾9次举报德汉堂大药房销售假药,但监管部门到场时涉事产品已被转移;武汉江汉路骗局中,诈骗团伙利用“食品备案”漏洞,将三无产品包装成“食药同源”商品逃避查处。
法律惩处力度不足
尽管镇江案主犯被判刑13年,但多数从犯仅获2-7年有期徒刑,犯罪成本远低于非法收益。诈骗团伙通过分散资金账户、使用现金交易等手段,增加追赃难度。
五、反思与行动建议
此类骗局暴露三大社会症结:
信任劫持:利用公立医院、高校教授的公信力为诈骗背书;
技术黑箱:以“古法”“秘方”掩盖产品真实成分,规避科学验证;
法律模糊:“食品”与“药品”的监管界限被恶意利用。
治理建议:
建立“健康讲座备案制”,要求主办方提前提交讲者资质、产品信息;
对60岁以上人群单笔超过5000元的保健品消费实施强制冷静期制度;
推动中医药专家参与反诈宣传,破解“伪传统医学”话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