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当DeepSeek的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医疗领域时,一场关于“AI+医疗”的产业革命正悄然改写人类健康管理的规则。从优化管理到重构供给,AI不再只是医院的效率工具,而是逐渐成为医疗资源普惠化的关键变量。据《晚点LatePost》统计,仅2025年1月,全球9家医疗AI企业便斩获超5000万美元融资,两会提案高频提及、科技巨头重仓布局,昭示着“人均AI医生”的时代已拉开序幕。
四路大军逐鹿,医疗战场硝烟四起
第一阵营:科技巨头的生态卡位战
蚂蚁集团与华为正上演“双雄争霸”。蚂蚁以支付宝为支点,构建起AI医疗全链路生态——从数字健康人“安诊儿”到多模态医疗大模型,再到并购好大夫 在线整合三甲资源,其“技术+场景+数据”的铁三角战略逐渐成型。而华为则以硬核技术破局,联合瑞金医院推出病理大模型,成立医疗卫生军团主攻AI辅助诊断,更与蚂蚁、阿里云罕见联手发布“大模型一体机”,试图打造行业基础设施。相较之下,百度、京东延续渐进式创新,腾讯低调蛰伏,字节转向线下实体,美团则聚焦医美细分赛道,巨头们的战略分野愈发清晰。
第二阵营:垂直AI企业的生死时速
“我们是为医疗而生AI,而非为AI做医疗。”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的宣言,揭示了新兴势力的破局逻辑。这家All in医疗的大模型厂商,曾同时布局搜索、游戏与健康,却在2024年断腕转型,砍掉泛化业务全力押注儿科专科。其与北京儿童医院共建的“福棠·百川”儿科大模型,虽被寄予填补儿童诊疗空白的厚望,但临床实效仍需验证。在资本热度消退的当下,垂直玩家能否以专业深度抗衡巨头生态,仍是未知数。
第三阵营:互联网医疗的AI涅槃
曾以“颠覆传统”为荣的微医、医联等初代企业,在经历流量红利消退、政策监管收紧的阵痛后,正试图借AI重生。昔日的在线挂号平台开始嫁接智能分诊系统,医药电商巨头探索AI慢病管理,而丁香园等则转型健康科普IP。和暄资本创始人项与秋感慨:“十年前他们想用互联网填平医患鸿沟,如今AI给了第二次机会——但这次必须证明商业闭环。”当轻问诊模式遭遇增长瓶颈,AI能否成为打开医保支付、院外服务的钥匙,将决定这批“旧势力”的命运。
第四阵营:跨界玩家的降维奇袭
能源、制造、金融等领域的巨头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切入战局。某能源集团依托工业AI经验开发医疗影像算法,物流企业利用供应链优势构建药品配送智能网络,甚至地产公司也通过社区健康管理场景渗透家庭医疗市场。这些“外行”玩家虽缺乏医疗基因,却以跨界融合催生出AI血糖监测、智能康复机器人等创新业态,为行业注入变量。
技术狂飙背后,三大矛盾待解
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碰撞
项与秋谈及好大夫在线并购时坦言:“创始团队的情怀值得尊重,但资本需要退出。”当AI医疗项目动辄需要5-7年研发周期,如何平衡社会价值与投资回报,成为横亘在创业者与资方面前的难题。百川智能收缩大模型投入、专注B端变现的选择,折射出垂直赛道玩家的生存焦虑。
数据壁垒与共享悖论
瑞金医院病理大模型的成功,离不开30万例标注数据的支撑。然而医疗数据的隐私性、碎片化特性,使得多数机构陷入“不愿分享却渴望获取”的困境。华为与蚂蚁的“竞合式”合作,或许暗示着:共建数据联盟、制定脱敏标准,将成为破局关键。
监管滞后与创新风险
当AI诊断准确率从90%提升至95%,是否意味着医疗责任主体从医生转向算法?当前法规尚未明确AI误诊的权责归属,而儿科、急诊等高风险场景的模型容错率近乎为零。政策制定者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间走钢丝,将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节奏。
未来十年:从工具到生态的重构
AI医疗的终局,或许不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,而是医疗资源分配范式的根本变革。当蚂蚁的生态网络能实时调配10万名医生资源,当华为的辅助诊断系统覆盖90%基层医院,当儿科大模型让偏远地区儿童获得顶尖专家服务——这场由技术引发的革命,终将回归医疗最本质的命题:如何让每一个生命平等享有健康权。
正如项与秋所言:“2014年互联网医疗教会我们填平信息鸿沟,2025年AI医疗要解决的是资源鸿沟。”万亿蛋糕诱人,但唯有穿越商业迷雾、打破数据孤岛、重建医疗信任的玩家,才能真正吃到那份最甜的果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