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住吉林省的李阿姨今年66岁,退休后一直关注养生保健。去年,她在买菜途中被一家名为"一分利生鲜超市"的店员邀请进群,声称"进群可领免费鸡蛋"。加入微信群后,李阿姨发现群里每天都会推送直播链接,内容多为"健康讲座",只要观看并回答问题,就能获得积分和红包奖励。渐渐地,她被引导购买了大量保健品,包括号称能"释放钛核磁能量波"的"航天鞋"、高价海参等,累计花费数万元。
"他们说这些产品能预防各种疾病,我看群里很多人都买了,就跟着下单了。"李阿姨说。尽管她的退休金每月仅2000多元,但在主播的反复洗脑下,她仍不断掏钱购买,甚至认为"花在保健品上总比生病住院强"。
类似李阿姨的案例并不少见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类骗局通常以"免费体检""养生课堂"为诱饵,通过线下门店或短视频平台引流,最终将老年人引入私密直播间。一旦进入"私域"环境,不法商家便利用"播完即注销""解散群聊"等手段销毁证据,使受害者维权无门。
老年人群体,尤其是独居老人,往往因情感空虚、健康焦虑而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。诈骗团伙通过"免费送鸡蛋""连续听课领红包"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加入社群,随后以"叔叔阿姨""老爹老妈"等亲昵称呼拉近距离,甚至安排专人每天视频问候,制造"被关心"的假象。
"我母亲被哄得根本不听家人劝告,觉得主播才是真正关心她的人。"一位受害者的女儿无奈地说。这种情感操控让老年人逐渐丧失判断力,最终落入高价保健品、虚假医疗产品的陷阱。
与传统的电商直播不同,"私域"直播通常借助微信小程序、加密链接等方式进行,绕过主流平台的审核机制。部分技术服务商甚至提供"一键切换账号""多房间并发"功能,方便诈骗者在账号被封后迅速转移阵地。由于直播内容难以留存,监管部门取证困难,导致虚假宣传、夸大疗效等行为屡禁不止。
为了扩大受众,诈骗团伙会鼓励老年人"拉人头进群",并给予积分或现金奖励。这种类似传销的模式使骗局迅速扩散,甚至让部分受害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"推销员"。此外,直播间还常利用机器人刷弹幕、伪造销量等手段制造"火爆"假象,诱导老年人跟风消费。
由于"私域"直播的链接通常是一次性的,且商家频繁更换平台,受害者往往难以保存完整证据。此外,许多直播公司的注册地在外地,本地市场监管部门因管辖权限制难以介入,导致投诉无果。
部分"私域"直播平台以"技术服务商"自居,声称不对商家的销售行为负责。当消费者维权时,平台和商家互相推诿,最终让受害者陷入"投诉无门"的困境。
许多老年人对网络维权流程不熟悉,甚至不知道如何截图、保存交易记录。加上部分子女未能及时发现老人受骗,导致骗局持续蔓延。
专家建议,监管部门应要求"私域"直播平台履行审核义务,如强制留存直播录像、实时监测违规内容等。对纵容虚假宣传的平台,应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社区可定期组织"反诈课堂",用真实案例揭露"养生骗局"的套路,帮助老年人识别虚假宣传。子女也应多关注长辈的消费行为,及时提醒风险。
律师建议,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,明确"私域"直播中各方的责任,确保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。同时,简化老年人维权流程,降低举证难度。
消协提醒老年人,对陌生群聊保持警惕,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;购买商品应选择正规渠道,避免因小利上当受骗。
"私域"直播本是一种高效的营销方式,但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,却成为不法分子"割韭菜"的工具。面对这一新型骗局,需要政府、平台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,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免受欺诈之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