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书馆三楼电子阅览室,60台电脑前坐满了"银发学生"。工作人员黄玲点开特别设计的PPT——24号加粗字体配以高对比度配色,每页只保留一个核心操作步骤。"请大家找到这个蓝色下载按钮,对,就是画着白色云朵的那个",她的讲解声通过麦克风传遍教室,二十余位助教穿梭在学员之间。
这样的场景在嘉兴图书馆已延续十六年。自2008年"夕阳红e族"项目启动以来,从最初的开关机教学到如今的AI应用,课程表见证着技术迭代:2012年QQ视频通话课引发老人与海外子女"云团聚"的热潮,2016年智能手机培训让菜场涌现出扫码支付的银发族,2023年首批AI咨询者中,75岁的张建国老人那句"想用机器人和孙子讲故事"的需求,直接促成了现在的课程体系。
"说'播放新闻'后要按这个火箭图标"助教小陈半蹲在81岁的李德全身旁,第三次示范语音指令操作。记者注意到,教学终端都预装了放大镜软件,课桌间距较普通教室宽30%,甚至准备了可调节亮度的LED护眼灯。这些细节来自前期对127位老人的调研:73%受访者最想用AI查健康资讯,56%关注智能家居控制,还有几位戏曲迷希望能用AI修复老唱片。
74岁的钱美英举着手机向邻座展示:"看我给外孙做的生日祝福视频!"她通过AI工具将静态全家福转换成动态影像,还添加了会眨眼的特效。这个"技术能手"最初连触屏手机都不敢用力点按,现在已能熟练使用三个AI软件。"上次我用数字人功能给住院的老姐妹'录'了段越剧,把她感动得直抹眼泪。"
"各位叔叔阿姨,如果收到AI生成的'孙子要手术费'的视频,一定要先打电话确认!"黄玲在第四课时专门设置防诈模块。课件用红色警示框标注出"虚假AI投资"、"换脸诈骗"等案例,还编排了情景剧让老人识别可疑话术。课后发放的《AI安全手册》里,重要提醒都印成可撕便签条,方便贴在老人常看的日历或冰箱上。
这种"技术+安全"的双轨教学收效显著。开课三个月来,学员自发组建了12个线上互助群,78岁的周伯伯成了社区"AI顾问",甚至帮物业用智能系统优化了垃圾分类提醒。图书馆线上课程点击量显示,深夜22-24点是学习高峰——很多老人等孙辈睡下后,才开始自己的"数字进修"。
截至2025年5月,该项目已惠及2300余人次,最年长的学员92岁。接下来图书馆计划与医院合作开发"AI健康助手"专题课,并试点"祖孙AI共学"活动。当记者问及教学初衷,黄玲展示手机里保存的学员留言:一位老人用刚学会的语音输入写下"科技让我找回年轻时学俄语的那股劲儿"。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——在智能时代,白发与青春共享着同样的求知光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