伪科学包装:将传统养生概念与现代术语混搭,宣称"自研营养体系可根治慢性病",实则违背现代医学常识;
情感绑架:通过社群打卡、虚假案例分享营造集体认同感,有受害者子女反映老人"连家人做的饭菜都拒绝食用";
价格陷阱:先以7元体验课引流,后续升级为6980元高价疗程,存在明显消费欺诈。
尽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将老年人保健品虚假宣传列为2025年重点整治内容,但骗子公司仍通过私域流量规避监管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我国60-69岁老年人科学素质比例仅4.45%,使得"食物替代药物"等谬论大行其道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专家指出:"食疗只能辅助调节机体功能,任何宣称替代药物治疗的行为均属违法。"
刚性执法:多地已建立"涉老诈骗快速响应机制",通过资金流向追踪诈骗团伙;
柔性科普:北京、上海等地的社区医院试点"银龄科普站",由三甲医院专家定期破除养生谣言。
正如国家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所言:"守护老人健康钱包,既要用监管利剑斩断黑产链条,更要用科学知识筑牢心理防线。"当前案件显示,部分受害者通过司法途径已追回60%损失,但身体损伤的修复仍需漫长过程。